文成縣位于浙江省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9°46’~ 120°15’,北緯27°34’~ 57°59’,中心為北緯27°47′,東經120°05′。東接瑞安,南臨平陽、蒼南,西南倚泰順,西北連景寧,北界青田?h城距省會杭州市274千米,距溫州市區62千米(均系直線距離)?h域形態似薯葉,東西和南北直線距離各約40千米。最東點在平和鄉田壟村,最西點在下垟鄉后塘村,最南點在桂山鄉大路邊村,最北點在金朱林場三根底林區?偯娣e1293.24平方千米。
總人口36.33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大峃鎮建設路125號。郵編:325300。代碼:330328。區號:0577。拼音:Wencheng Xian。
年平均氣溫18℃,年平均降水量1660毫米。
行政區劃
。ㄒ韵聟^劃地名、面積、人口數據根據“溫州市區劃地名查詢”資料整理,截至時間不詳):文成縣轄8個鎮(其中1個民族鎮)、24個鄉、1個民族鄉:大峃鎮、珊溪鎮、玉壺鎮、南田鎮、黃坦鎮、巨嶼鎮、百丈漈鎮、西坑畬族鎮;樟臺鄉、龍川鄉、二源鄉、周壤鄉、東溪鄉、十源鄉、黃寮鄉、石垟鄉、下垟鄉、嶺后鄉、富岙鄉、云湖鄉、仰山鄉、桂山鄉、峃口鄉、金垟鄉、雙桂鄉、公陽鄉、平和鄉、金爐鄉、里陽鄉、金星鄉、朱雅鄉、上林鄉、周山畬族鄉,13個居民區、384個行政村?側丝36.33萬人。
大峃鎮 面積25.37平方千米,人口3.87萬人。鎮政府駐建設路165號,郵編:325300。轄12個居民區(徐嶺、苔湖、石墳垟、城西、上房、城東、棲云、周村、華僑新村、二新、縣前、城南)、27個行政村(雙西、城南、林店尾、二新、縣前、上房、橋頭井、陳宅、苔湖、石墳垟、周村、珊門、黃嶺頭、坪頭、苔湖山、下沙垟、下徐村、上徐村、嶺腳、吳垟、嶼根、鳳垟 坑口、周徐、呈樹、大發垟、垟井)。
珊溪鎮 面積104.50平方千米,人口3.96萬人。鎮政府駐珊溪街139號,郵編:325304。轄1個居民區(富強新村)、36個行政村(五新、南陽、新紅、環秀、君陽、新湖、聯新、街尾、街頭、下山垟、新西坑、山根、下爿坦、?、下山、壇岐、馱了、羅山、西黃、西山、朱川、松源、毛坑、東坪、福首源、嶺背、高山、井市、新建、平坑、吳新、李夏、徐岙、卓山、項坑、松根)。
玉壺鎮 面積73.00平方千米,人口1.72萬人。鎮政府駐府前街,郵編:325311。轄18個行政村(外村、底村、中村、龍坑、樟坪、龍背、長豐、光明、上村、五-、五四、垟頭、趙基、樟坑、高坪、東樟、林龍、金巖)。
南田鎮 面積99.00平方千米,人口2.25萬人。鎮政府駐朱宅巷20號,郵編:325308。轄19個行政村(三源、五源、三甲、新岙、龍岙、龍上、南田、九都、西垟、梅樹、岳垟、新南、橫山底、葉山頭、馱湖、武陽、言山、新星、高村)。
西坑畬族鎮 面積45.00平方千米,人口1.15萬人。鎮政府駐政前路1號,郵編:325306。轄11個行政村(西坑、葉岸、塘垟、南坑垟、旁邊垟、雙前、梧溪、讓川、敖里、雙田、江山)。
黃坦鎮 面積74.00平方千米,人口2.20萬人。鎮政府駐后巷村,郵編:325305。轄24個行政村(前巷、山后、支垟、新康、云峰、新峰、黃西、后巷、嚴本、占里、馱岙、沙垟、濟下、黃宅、新龍、周岙、依仁、塘底垟、底莊、共垟、林山、旺山、嚴垟)。
百丈漈鎮 面積42.50平方千米,人口1.15萬人。鎮政府駐百丈漈路119號,郵編:325309。轄13個行政村(新亭、長塘、富洋、同垟、長壟、篁莊、西里、西段、鎮頭、底大會、外大會、下石莊、上石莊)。
巨嶼鎮 面積56.00平方千米,人口2.16萬人。鎮政府駐云江大道,郵編:325303。轄23個行政村(黎明、葛洋、黃龍、正灣、三五新、張平、稠泛、垟尾、龍前、金面盂、方前、穹口、花竹嶺、潘岙、徐龍、潘山、垟地邊、項坑邊、孔山、前山、東坑頭、赤砂、雙尖)。
樟臺鄉 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1.61萬人。鄉政府駐樟嶺路65號,郵編:325300。轄13個行政村(樟臺、興川、鶴東、東城、金倉、塔山、雙東、馬山、雙馬、東降、雙龍、橋坑、桂山)。
龍川鄉 面積33.15平方千米,人口1.52萬人。鄉政府駐樟嶺村,郵編:325300。轄18個行政村(季馬、中村、中堡、建新、龍馬、樟坑、中林、村頭、花園、橫山、下田、下村、馬垟、過山、貴坪、坪山、茶寮、烏田)。
二源鄉 面積45.00平方千米,人口1.17萬人。鄉政府駐初陽路3號,郵編:325308。轄17個行政村(二源、談陽、榅樹根、四格、朱山、莊后、嶺頭、陳村、坑底、陳鐘、鐘垟、東坑、湖底、馱田、廷坑下、山頭、呈嶺)。
周壤鄉 面積31.00平方千米,人口1.55萬人。鄉政府駐聯豐村,郵編:325311。轄16個行政村(嶺南、新南、嶺岙、聯豐、項山、麻山、諸葛嶺、路山、岙底、上龍、周墩、大坑、林山、中南、外南、周龍)。
東溪鄉 面積28.00平方千米,人口0.91萬人。鄉政府駐碧溪路,郵編:325311。轄8個行政村(九南、裕山、碧溪、東頭、南河、呂一、碧坑、茗垟)。
十源鄉 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0.75萬人。鄉政府駐東步街,郵編:325308。轄8個行政村(十源、利民、光明、高新、新富、鄭岙、呈段、高民)。
黃寮鄉 面積33.00平方千米,人口0.18萬人。鄉政府駐黃山村,郵編:325308。轄4個行政村(黃山、黃曲寮、富頭、黃垟坑)。
石垟鄉 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0.40萬人。鄉政府駐上垟村,郵編:325307。轄7個行政村(中垟、上垟、吳坳、石門、楓龍、崗山、上斜(石垟林場))。
下垟鄉 面積17.00平方千米,人口0.17萬人。鄉政府駐下垟村,郵編:325307。轄4個行政村(下垟、都鋪、桂竹、半坑)。
嶺后鄉 面積27.00平方千米,人口0.27萬人。鄉政府駐嶺后村,郵編:325306。轄5個行政村(嶺垟、富垟、三合、下莊、蒼降)。
富岙鄉 面積20.50平方千米,人口0.68萬人。鄉政府駐富岙橋村,郵編:325305。轄9個行政村(富岙、培頭、富康、蓮頭、周岙底、雙坑、上堡垟、 蓋后、石竹寮)。
仰山鄉 面積11.00平方千米,人口0.44萬人。鄉政府駐雅坪村,郵編:325304。轄4個行政村(雅坪、鰲洋、塘山、松坑)。
桂山鄉 面積26.50平方千米,人口0.62萬人。鄉政府駐雙峰村,郵編:325304。轄7個行政村(三垟、新興、分水、福全、鳳獅、桂庫、平溪)。
峃口鄉 面積21.00平方千米,人口0.72萬人。鄉政府駐新橋村,郵編:325302。轄6個行政村(峃口、城東、龍車、九山、新聯、魚局)。
金垟鄉 面積15.00平方千米,人口0.93萬人。鄉政府駐李山村,郵編:325302。轄8個行政村(李山、小龍、溪口、良坑、谷山、橫培、渡瀆、馱垟尾)。
雙桂鄉 面積17.50平方千米,人口0.94萬人。鄉政府駐桂花安路56路,郵編:325302。轄8個行政村(桂東、桂溪、桂陽、寶豐、雙垟包、桂西、垟山、周山下)。
周山畬族鄉 面積14.00平方千米,人口0.53萬人。鄉政府駐養根村,郵編:325302。轄9個行政村(周垟、雙新、吳垟、官坑、包山底、養根、際下、水井頭、上坑)。
公陽鄉 面積20.00平方千米,人口0.69萬人。鄉政府駐公陽街,郵編:325302。轄7個行政村(公陽、上岳頭、水碓宅、白石坑、馱尖、金嶺、鹿堡)。
平和鄉 面積22.00平方千米,人口0.86萬人。鄉政府駐下河村,郵編:325302。轄10個行政村(平和、雙塆、廿五坑、田東、郭山、新田、東方、梅垟下、大垟口、 下沙河)。
金爐鄉 面積13.00平方千米,人口0.61萬人。鄉政府駐金山村,郵編:325300。轄7個行政村(城中、王家、金山、爐山底、嵐巖、新垟、陳莊)。
里陽鄉 面積16.50平方千米,人口0.57萬人。鄉政府駐里川村,郵編:325300。轄8個行政村(里川、孫岙、余山、垟底、垟外、江底、江外西山、巖頭)。
金星鄉 面積23.00平方千米,人口0.51萬人。鄉政府駐金壟村,郵編:325311。轄7個行政村(金星、朱坪、角山、桃坑、蔡坑、洪地、八格)。
朱雅鄉 面積28.00平方千米,人口0.43萬人。鄉政府駐雅龍村,郵編:325311。轄5個行政村(朱寮、雅龍、坳坪、吳坑、 湯垟)。
上林鄉 面積13.00平方千米,人口0.30萬人。鄉政府駐聯民村,郵編:325311。轄5個行政村(新林、聯民、木灣、周山垟、林巖)。
云湖鄉 面積102.00平方千米,人口0.51萬人。鄉政府駐雅坪村,郵編:325305。轄13個行政村(龍湖、包山垟、塘壟、西北山、上金、上坪、高西、石嶺、馱加、千秋門、取垟、葉山、杜山)。
* 此處區劃地名、面積、人口數據根據“溫州市區劃地名查詢”資料整理。
歷史沿革
建置沿革
民國35年(1946)12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準以瑞安、青田、泰順三縣邊區析置文成縣,以明劉基(伯溫)謚號“文成”作為縣名。民國37年(1948)7月1日,文成縣政府成立,縣隸屬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劃瑞安縣大峃鎮、金樟鄉、峃口鄉、桂陽鄉、巨嶼鄉、周陽鄉、珊溪鄉、龍鳳鄉、金龍鄉、玉壺鎮,青田縣南田鄉、西坑鄉、里岙鄉、黃坦鄉、三鄉和萬源鄉部分地,泰順縣匯溪鄉、兩岸鄉及翁山鄉和白云鄉部分地歸文成縣。
1949年5月8日文成縣解放,6月改名大南縣。1949年8月,恢復文成縣原名。1958年10月撤銷文成縣,和瑞安縣合并。1961年9月,文成縣又從瑞安縣析置。文成縣先后隸屬浙江省第五專區、溫州專區、溫州地區。1981年9月,溫州地、市合并,實行市管縣體制,文成縣歸屬溫州市領導。
文成縣境域置縣前的行政區劃(摘自《文成縣志》)
。1)原瑞安縣部分:
明嘉靖前,瑞安縣行政區劃隅、鄉、里、都、圖、莊并存,都、圖、莊原系科征地糧丁賦冊上專用名稱?h城置隅,鄉間置都,均以數字序列命名。鄉統都、里、都轄圖,圖轄莊。全縣置4隅1廂、12鄉、55都。嘉嶼鄉統加十八都至十十三都和衡溪、鳳源、樂圣、太寧、余慶、平樂、永和等7里;義翔鄉統五十四都、五十五都和太和、長樂、永康、太平、安化、集仁、莒江、大安、常豐、朝陽、仙居等11里。今文成縣轄地屬五十都至五十五都。五十都、五十一都各轄4圖,五十二都至五十五都各轄1圖。明嘉靖間,里已逐漸被都圖所代替。
清承明制。清乾隆以前,瑞安全縣仍置4隅1廂55都。今文成縣轄地都名及所隸鄉不變。五十都轄×圖(舊志缺),五十一都轄3圖,五十二都至五十五都各轄1圖。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設置城、鄉。全縣設1區(城區)1鎮7鄉。嘉嶼鄉、義翔鄉合并稱嘉度鄉,轄五十~五十五都。
民國元年(1912)先推行村里制,后改為“閭鄰”制。
民國6年(1917)全縣劃為5區:城區和東、南、西、北區。城區下轄隅廂,其他區下轄都,F文成轄地屬西區,仍轄五十~五十五都。
民國13年(1924),全縣置10區,西區改稱嘉義區,仍轄原都數。
民國19年(1930),全縣改設9區,嘉義區名稱不變,仍轄原都數。是年五十一都設友助、仁讓2里,五十五都設珊溪里。
民國20年(1931)不再設置里。全縣由9個區合并為5個區。嘉義區改稱第五區,下置57鄉鎮:陳嶺、山門、大峃鎮、周霞、鳳嶼、周呈、大間、黃盧、黃茶、龍川、花橫、金山、赤砂、樟季、東潭、馬嶺、塔山、涂金、垟井、李谷、鶴鳳、郭季、方河、桂東、桂西、悟華、公陽北、公陽南、壇岐、珊溪、西山、南陽、西毛、環秀、李夏、方前、花潘、葉山、葛川、稠泛、北壤、玉壺、灣渡、李林、山繪、朱雅、金桃、呂九、黃巖、樟茗、談陽、東山、鯉川、南壤、周川、嶺南。
民國21年(1932),珊溪鄉改為鎮。龍川鄉分置龍川鎮、中樟鄉,西毛鄉置西坑、毛坑2鄉。陳嶺鄉改名珠嶺,東潭鄉改名壤垟,灣渡改名店灣。
民國23年(1934)推行保甲制,10戶為甲,設甲長;10甲為保,設保長,1鄉鎮下轄10~15保。
民國24年(1935),自治區域改編,不設區,全縣劃為83鄉,現文成縣屬地并為16鄉:朱雅鄉、玉壺鄉(玉壺、李林、山繪、店灣、壤垟鄉歸并)、周南鄉(周南、嶺南、南壤鄉撤并)、鯉陽鄉(談陽、東山、鯉川鄉撤并)、中樟鄉(中樟、黃茶鄉合并)、大峃、周霞、大章、周呈、鳳嶼、黃盧鄉及珠嶺鄉部分地歸并)、金垟鄉(李谷、涂金、垟井鄉撤并)、龍川鄉(龍川、花橫、赤砂、金山鄉及珠嶺鄉部分地撤并)、樟潭鄉(泉潭、樟季、塔山、馬嶺鄉歸并)、郭鳳鄉(方河、石垟、鶴鳳、郭季鄉撤并)、公陽鄉(公陽南、公陽北、悟華鄉撤并)、雙桂鄉(桂東、桂西鄉撤并)、葉稠鄉(花潘、方前、稠泛、葛岙、葉山鄉撤并)、環節鄉(環秀、李夏鄉撤并)、珊溪鎮(珊溪、壇岐、西坑、毛坑、南陽、西山鄉歸并)、金呂鄉(樟茗、黃巖、金桃、呂九鄉撤并)。
民國27年(1938)部分鄉區域進行整調。在今縣境轄地撤大峃鎮、劃周霞、周呈、黃盧、大章、鳳嶼為友助鎮;劃大峃、珠嶺、山門為仁讓鎮;劃郭鳳鄉的石垟、方河,建平和鄉。
民國28年(1939),全縣仍設5個區,今文成轄地稱大峃區,仁讓鎮改為大峃鎮,友助鎮改為新峃鎮。
民國32年(1943),大峃區轄18鄉鎮:大峃鎮、新峃鎮、金垟鄉、樟潭鄉、峃口鄉、平和鄉、雙桂鄉、公陽鄉、葉稠鄉、周陽鄉、鯉陽鄉、珊溪鄉、環李鄉、龍川鄉、中樟鄉、朱雅鄉、金呂鄉、玉壺鄉。民國35年(1946),大峃區轄10鄉鎮:大峃鎮(新峃鎮歸并)、金樟鄉(金垟、樟潭鄉撤并)、峃口鄉(平和鄉并入)、桂陽鄉(雙桂、公陽鄉撤并)、巨嶼鄉(葉稠鄉改稱)、周陽鄉(周南、鯉陽鄉撤并)、珊溪鄉(環李鄉并入)、龍鳳鄉(龍川、中樟鄉撤并)、金龍鄉(朱雅、金呂鄉撤并)、玉壺鄉。以上10鄉鎮劃歸縣境。
。2)原青田縣部分: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定青田為3鄉、18里、23都、252圖。今文成縣南田、黃坦、西坑地屬當時之柔遠鄉,屬八都(分八內都、八外都)、九都,分置南田東里、南田西里。
清康熙二十年(1681),縣城設坊,鄉間設都、圖、全縣為6坊、18都、52圖。今文成所轄的黃坦、西坑、南田地歸屬不變! “硕及送舛驾4圖30村(富岙、雙坑、墜后、周岙底、嚴處、交坑、潘莊、蓮頭、詹山、下梅、新樓、王宅、邢宅、山后、章垟、龔宅、周岙、柿樹根、嚴垟、黃垟、依仁、后垟、牌坊底、濟下、嚴陣、曲尺、二九村、半嶺降、半嶺、下尾)。八內都轄4圖37村(蒲斜、洪橋、葉岸、西坑、西段、葛坪、濟孫候、黃坑、山后、山前、黃坑底、石坑、后垟、雅莊、楊山底、浯溪、西里、岙底、南坑、嶺后、蟹坑、高丘、垟外、徐莊、上垟、橋頭垟、新莊、上村、大會、養源頭、葛山、下垟、石井、半坑、石枧、上金、鐵山)。
九都轄9圖25村,后屬文成縣的有15村(寮上、源頭、鄭段、下滿、店嶺、梅樹、上堡、下堡、山灘、西隴、南田、黃山、鳥兒住、橫山、篁莊)。
清雍正六年(1728),取消圖,將每劃都劃為10源,青田全縣共分182源,源設源長! “硕贾送舛挤5個源。一源轄濟下等3村;二源轄周岙等5村;三源轄新樓等5村、四源轄章垟等5村;五源轄上半垟等8村。八內都分5源,六源轄下莊等3村;七源轄浯溪等4村、八源轄上村等3村;九源轄西里等3村;十源轄石井等3村。 九都分為10個源:一源轄大會等5村;二源轄大田等9村;三源轄墳頭寮等9村;四源轄傘灘等6村;五源轄源頭等8村;六源轄金竹垟等13村;七源分為上、下七源,上七源轄張坳等24村,下七源轄西園等18村;八源分為上下八源,上八源轄梁岙等20村,下八源轄武陽等20村;九源轄萬阜等22村(現屬青田);十源轄上堡等25村。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宣統元年(1909)設置城、鄉。時青田劃分為1城區、34鄉,今文成縣屬地稱南田鄉、鰲里鄉、黃坦鄉。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民國17年(1928)6月實行村里制。民國18年廢村里,建鄉鎮編閭鄰,并增設區一級,至民國19年完成。全縣設4區、3鎮、112鄉、1832閭、8062鄰。其中第二區共22個鄉,后屬文成縣管轄的有9個鄉:南田鄉、王宅鄉、雅梅鄉、富岙鄉、鰲里鄉、西坑鄉、十源鄉、三灘鄉、初陽鄉。
民國24年(1935)8月,并鄉鎮,廢閭鄰,立保甲。全縣設4區、1鎮、45鄉、547保、5787甲。第二區合并為11鄉,后屬文成縣管轄的仍有9鄉,鄉名不變。
民國27年(1938),二區改稱南田區,轄10鄉。
民國36年(1947),青田全縣改為5區34鄉鎮,南田區仍轄10鄉?h境轄地有南田鄉、西坑鄉、岙里鄉(鰲里、富岙鄉合并)、黃坦鄉(雅梅、王宅鄉合并)、三陽鄉(三灘、初陽鄉合并)及萬源鄉(十源鄉和萬阜鄉一部分合并)部分地。
。3)原泰順縣部分:
明建縣后,設坊、隅、都、圖、保。清康熙四十年(1701),全縣劃為6墳、4隅、8都、13圖、333村,其中三都統2圖、39村,后歸文成縣管轄的有22村:三陽、都鋪東灣坑、龍斗、林岸、唐山、朱坑、項埠、毛山、焦溪、排前、下作口、稽垟、底莊、章背、葉社、勝搞、黃坦坑、金仲、馬跡、蟾宮埠、南向。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民國18年(1927)實行村里制。編閭鄰,村里之上為區。民國24年(1935)改閭鄰制為保甲制。民國27年(1938)設4區,其中匯溪、兩岸2鄉及橫山、壤山2鄉,屬第二區。民國32年(1943)調整為3個區,改歸百丈區。民國35年(1946),全縣設3區22鄉1鎮,仍歸百丈區?h境管轄的為匯溪鄉、兩岸鄉和翁山鄉(翁山鄉、橫山鄉合并)、白云鄉(聯云鄉、壤山鄉合并)部分地。
1949年~1990年文成縣行政區劃。ㄕ浴段某煽h志》)
1949年5月文成縣解放,廢除舊縣、區、鄉政權筆保甲制度。至9月,縣、區、鄉人民政權相繼建立。全縣劃分為5區、32鎮。 大峃區轄8鄉(鎮):大峃鎮、新峃鎮、樟潭鄉、龍川鄉、峃口鄉、平和鄉、公陽鄉。 南田區轄6鄉:南田鄉、三灘鄉、初陽鄉、十源鄉、西坑鄉、鰲里鄉。 黃坦區轄5鄉:雅梅鄉、王宅鄉、富岙鄉、匯溪鄉、兩岸鄉。 玉壺區轄6鄉(鎮):玉壺鎮、李東鄉、呂九鄉、金龍鄉、周南鄉、鯉陽鄉。 珊溪區轄7鄉(鎮):珊溪鎮、環李鄉、葉稠鄉、仰山鄉、山垟鄉、金垟鄉、雙桂鄉。 1950年調整 1950年7月,為了便于領導,加強基層政權建設,調整為5區,55鄉(鎮)。 大峃區轄12鄉(鎮):大峃鎮、新峃鄉(新峃鎮更名)、徐珊鄉(大峃鎮析出)樟潭鄉、塔山鄉(樟潭鄉析出)、龍川鄉、金馬鄉(龍川鄉析出)、中樟鄉、峃口鄉、平和鄉、公陽鄉、養鳳鄉(公陽鄉析出)。 南田區轄13鄉:南田鄉、龍岙鄉、西垟鄉、貢寮鄉(以上3鄉從南田鄉析出)、十源鄉、西坑鄉、石后鄉、上垟鄉(以上2鄉從西坑鄉析出)、鰲里鄉、石西鄉(從鰲里鄉析出)、二源鄉、篁莊鄉(以上2鄉由初陽鄉撤銷分建)、三源鄉(三灘鄉更名)。 黃坦區轄8鄉:雅梅鄉、嚴垟鄉(由雅梅鄉析出)、王宅鄉、濟后鄉(王宅鄉析出)、匯溪鄉、雙溪鄉(匯溪鄉析出)、稽垟鄉(由兩岸鄉撤置)、富岙鄉。 玉壺區轄12鄉(鎮):玉壺鎮、呂九鄉、東溪鄉(從呂九鄉析置)、周南鄉、大南鄉(周南鄉析置)、鯉陽張、朱陽鄉、東山鄉(以上2鄉從鯉陽鄉析出)、李東鄉、龍背鄉(李東鄉析置)、金巖鄉、朱雅鄉(以上2鄉由金龍鄉撤建)。 珊溪區轄10鄉(鎮):珊溪鎮、南坑鄉(珊溪鎮析出)、環李鄉、仰山鄉、山垟鄉、金垟鄉、金桂鄉、桂東鄉、桂西鄉(以上2鄉由雙桂鄉撤置)嶼東鄉、嶼西鄉(以上2鄉由葉般鄉撤建。)
1952年析置小鄉 1952年,根據省人民政府《鄉政權試行組織條例(草案)》,調整區、鄉、鎮建制,分置7區120鄉鎮。 大峃區轄20鄉(鎮):大峃鎮、徐嶺鄉、珊門鄉(以上2鄉由徐珊鄉撤建)、雙垟鄉、爐巖鄉、橫垟鄉(以上3鄉由新峃鄉撤建)、樟臺鄉、東降鄉、山坑鄉(以上2鄉由樟潭鄉分建)、馬山鄉(由塔山鄉析置)、中坪鄉、樟動鄉、林西鄉(以上3鄉由中樟鄉撤置)、龍川鄉、硐馬鄉(龍川鄉析置)、黃嶺鄉(龍川鄉、筆珊鄉析出)、金馬鄉、鯉陽鄉、東山鄉、西山鄉(鯉陽鄉析出)。 玉壺區轄23鄉(鎮):玉壺鎮、上林鄉、吳垟鄉(以上2鄉從玉壺鎮析出)、李山鄉、楓林鄉(以上2鄉由李東鄉撤置)、龍背鄉、金埠鄉(龍背鄉析置)、龍坑鄉、雅垟鄉(以上2鄉由朱雅鄉撤置)、金星鄉、山坑鄉、坪巖鄉、朱格鄉(以上4鄉由金巖鄉撤置)、呂九鄉、-鄉、碧溪鄉(以上2鄉從呂九鄉析置)、東頭鄉、黃茗鄉(以上2鄉由東溪級撤置)、周坑鄉、南嶺鄉(以上2鄉由周南鄉撤置)、大南鄉、新諸鄉(大南鄉析置)、宋陽鄉。 珊溪區轄18鄉(鎮):珊溪鎮、下山鄉、西山鄉(以上2鄉從珊溪鎮析出)、南陽鄉、毛坑鄉(以上2鄉由南坑鄉撤置)、李夏鄉、井頭鄉(以上2鄉由環李鄉撤置)、葉東鄉、項垟鄉、潘徐鄉(以上3鄉由嶼東鄉撤置)、方前鄉、黃龍鄉、孔徐鄉、龍垟鄉(以上4鄉由嶼西鄉撤置)、山垟鄉、桂庫鄉(從山垟鄉析置)、仰山鄉、東龍鄉(仰山鄉析出)。 黃坦區轄16鄉:雅梅鄉、里嶺鄉(雅梅鄉析出)、嚴垟鄉、王宅鄉、濟后鄉、稽垟鄉辦、林岸鄉辦(稽垟鄉析出)、匯溪鄉辦、金南鄉、潘前鄉、上金鄉(以上3鄉辦從匯溪鄉辦析出)、雙溪鄉辦、嚴陣鄉辦、葉山鄉辦、嶺腳鄉辦(以上3鄉從雙溪鄉辦綿出)、培岙鄉(富岙鄉析出)。 南田區轄14鄉:南田鄉、岳山鄉(南田鄉析出)、龍岙鄉武梅鄉(龍岙鄉析出)、黃寮鄉、西湖鄉、岳垟鄉(以上2鄉由西垟撤置)、三源鄉、三高鄉(三源鄉析出)、二源鄉、初湖鄉(二源鄉析出)、十源鄉、虎岙鄉、高堡鄉(以上2鄉從十源鄉析出)。 西坑區轄13鄉:西坑鄉、梧溪鄉、上田鄉(以上2鄉從西坑鄉析出)、上垟鄉、下垟鄉(上垟鄉析出)、石門鄉、嶺后鄉(以上2鄉由石后鄉撤置)、石莊鄉、西里鄉(以上2鄉由石西鄉撤置)、篁莊鄉、鰲里鄉、富岙鄉、雙蓮鄉(富岙鄉析出)。 峃口區轄16鄉:峃口鄉、周垟鄉、垟岙鄉(以上2鄉從峃口鄉析出)、平和鄉、郭坑鄉、雙塆鄉(以上2鄉從平和鄉析出)、公陽鄉、陽東鄉(公陽鄉析出)、養風鄉、李山鄉、渡讀鄉(以上2鄉由金垟鄉撤置)、塔山鄉、西下鄉、東岸鄉(以上2鄉由桂西鄉撤置)、寶垟鄉、包岙鄉(以上2鄉由桂東鄉撤置)。
1956年區鄉第一次撤并 1956年3月根據省人民委員會《關于調整本省區、鄉行政區域的決議》精神,撤并為6區51鄉鎮。 大峃區轄8鄉(鎮):大峃鎮(大峃鎮、徐嶺鄉、珊門鄉、雙垟鄉合并)、樟臺鄉(樟臺鄉、山坑鄉、東降鄉合并)、中樟鄉、樟動鄉、中坪鄉合并)、龍川鄉(龍川鄉、硐馬鄉合并)、黃嶺鄉、金爐鄉(金爐鄉、爐巖鄉合并)、鯉陽鄉(鯉陽鄉、東山鄉、西山鄉合并)、塔山鄉(塔山鄉、馬山鄉合并)。 玉壺區轄8鄉(鎮):玉壺鄉(玉壺鎮、上林鄉、吳垟鄉合并)、李林鄉(李山鄉、楓林鄉合并)、東背鄉(龍背鄉、金埠鄉、-鄉合并)、朱雅鄉(雅垟鄉、龍坑鄉合并)、金星鄉(金星鄉、山坑鄉、坪巖鄉、朱格鄉合并)、東溪鄉(呂九鄉、碧溪鄉、東頭鄉、黃茗鄉合并)、周南鄉(大南鄉、新諸鄉、周坑鄉、南嶺鄉合并)、朱陽鄉。 珊溪區轄8鄉(鎮):珊溪鎮(珊溪鎮、下山鄉、西山鄉合并)、南坑鄉(南陽鄉、毛坑鄉合并)、李井鄉(李夏鄉、井頭鄉合并)、東垟鄉(葉東鄉、項垟鄉合并)、孔龍鄉(孔徐鄉、龍垟鄉合并)、花前鄉(方前鄉、潘徐鄉、黃龍鄉合并)、桂山鄉(桂庫鄉、山垟鄉合并)、仰山鄉(仰山鄉、林岸鄉、東龍鄉合并)。黃坦區轄9個鄉:黃坦鄉(王宅鄉、里嶺鄉合并)、嚴垟鄉、濟垟鄉(稽垟鄉、濟后鄉合并)、匯溪鄉(匯溪鄉、金南鄉合并)、陣溪鄉(嚴陣鄉、雙溪鄉合并)、葉嶺鄉(葉山鄉、嶺腳鄉合并)、潘前鄉(潘前鄉、上金鄉合并)、富岙鄉(富岙鄉、培岙鄉、雙蓮鄉合并)、嶺后鄉。 南田區轄13鄉:南田鄉(南田鄉、岳山鄉、龍岙鄉合并)、黃寮鄉、西湖鄉、岳梅鄉(岳垟鄉、武梅鄉合并)、三源鄉(三源鄉、三高鄉合并)、二源鄉(二源鄉、初湖鄉合并)、十源鄉(十源鄉、虎岙鄉、高堡鄉合并)、篁莊鄉、西坑鄉(西坑鄉、梧溪鄉、上田鄉合并)、石垟鄉(石門鄉、上垟鄉合并)、下垟鄉、鰲里鄉、石西鄉(石莊鄉、西里鄉合并)。 峃口區轄5鄉:峃口鄉(峃口鄉、垟岙鄉、周垟鄉合并)、平和鄉(平和鄉、郭坑鄉、塆鄉合并)、公陽鄉(公陽鄉、陽東鄉、養鳳鄉合并)、雙桂鄉(寶垟鄉、包岙鄉、東岸鄉、西下鄉合并)、金垟鄉(李山鄉、渡瀆鄉合并)。
1956年區鄉第二次調整 1956年9月再次調整為5區60鄉(鎮)?h直轄9鄉(鎮):大峃鎮、雙垟鄉(從大峃鎮析出)、龍川鄉、中樟鄉、黃嶺鄉、金爐鄉、鯉陽鄉、東山鄉(從鯉陽鄉析出)、樟臺鄉。 玉壺區轄11個鄉(鎮):玉壺鎮、上林鄉(玉壺鎮析出)、李林鄉、東背鄉、朱雅鄉、金星鄉、東頭鄉、呂溪鄉(以上2鄉由東溪鄉撤置)、周南鄉、大南鄉(周南鄉析置)、朱陽鄉。 珊溪區轄12個鄉(鎮):珊溪鎮、南陽鄉、毛坑鄉(以上2鄉由南坑鄉撤置)、李井鄉、孔龍鄉、東垟鄉、花前鄉、黃龍鄉(花前鄉析出)、仰山鄉、東龍鄉(以上2鄉由仰東鄉撤置)、桂庫鄉、山垟鄉(以上2鄉由桂山鄉撤置)。 黃坦區轄9鄉:黃坦鄉、嚴垟鄉、濟垟鄉、富岙鄉、匯溪鄉、潘前鄉、陣溪鄉、葉嶺鄉、嶺后鄉。 南田區轄13鄉:南田鄉、黃寮鄉、西湖鄉、岳梅鄉、三源鄉、三源鄉、十源鄉、篁莊鄉、鰲里鄉、石西鄉、西坑鄉、石垟鄉、下垟鄉。 峃口區轄6鄉:峃口鄉、平和鄉、公陽鄉、塔山鄉、雙桂鄉、金垟鄉。
1957、1958年調整 1957年8月,恢復大峃區,轄原縣直轄的9鄉(鎮)。1958年4月增置2鄉:馬山鄉(塔山鄉析置)、周山畬族鄉(峃口、公陽、雙桂析置)。 1958年10月,撤篁莊鄉,并入石西鄉。 同期,區、鄉、鎮名稱改變,區稱人民公社,鄉稱生產大隊。增置西坑人民公社。 1959年3月,生產大隊改稱管理區。 1959年11月,管理區調整:西山管理區從珊溪管理區分立,潘前管理區并入匯溪管理區。 1961年重建文成縣行政區劃 1961年12月,人民公社改稱區,管理區改稱人民公社。增置龍岙人民公社(南田公社析出)。全縣轄7區62人民公社。 大峃區轄10公社:大峃公社、雙垟公社、龍川公社、中樟公社、黃嶺公社、鯉陽公社、東山公社、馬山公社、樟臺公社、金爐公社。 玉壺區轄10公社:玉壺公社、東背公社、李林公社、呂溪公社、東山公社、朱雅公社、金星公社、周南公社、大南公社、上林公社。 珊溪區轄13公社:珊溪公社、南陽公社、毛坑公社、桂庫公社、山垟公社、仰山公社、西山公社、東龍公社、李井公社、孔龍公社、東垟公社、花前公社、黃龍公社。 黃坦區轄7公社:雅梅公社、王宅公社(以上2公社由黃坦管理區撤置)、富岙公社、嚴垟公社、匯溪公社、雙溪公社、稽垟公社。 南田區轄10公社:南田公社、岳梅公社、黃寮公社、龍岙公社、十源公社、三源公社、二源公社、百丈漈公社(石西管理區改稱)、朱陽公社、西湖公社。 西坑區轄5公社:西坑公社、石垟公社、下垟公社、嶺后公社、鰲里公社。 峃口區轄7公社:峃口公社、平和公社、公陽公社、雙桂公社、周山公社、金垟公社、塔山公社。
1965~1983年建制改更 1965年8月,大峃鎮公社委員會改為大峃鎮人民委員會,恢復鎮制,歸縣直轄,但仍掛兩個牌子,實行政社合一。鯉陽公社更名里陽公社,鰲里公社更名敖里公社。 1966年3月,撤銷西坑區建制。敖里公社劃歸南田區,西坑、上垟、下垟、嶺后4公社劃歸石垟林場管轄。 1969年5月,區、社調整:恢復西坑區建制;桂庫和山垟2人民公社合并,稱桂山人民公社。 1981年5個公社更名:大南公社更名大壤公社,東山公社更名新東公社,南陽公社更名南林公社,嚴垟公社更名黃垟公社,百丈漈公社更名石莊公社。
1984年恢復鄉(鎮)體制后 1984年結束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恢復鄉(鎮)體制。是年,敖里鄉改為敖里畬族鄉。1985年,周山鄉改為周山畬族鄉;珊溪、玉壺、南田3鄉(鎮)改為建制鎮;篁莊鄉從石垟析置。全縣行政區劃為1個縣屬鎮、7個區、3個建制鎮、58個鄉(包括2個畬族鄉)。此后一直穩定至1992年5月撤區并鄉前。
1992年5月撤區并鄉。〞喝辟Y料)
1998年~至今
1998年,文成縣轄8鎮27鄉,總人口37萬人。
2000年,文成縣轄8個鎮、25個鄉?側丝谌,各鄉鎮人口:264878 大峃鎮 44519 百丈漈鎮 7919 南田鎮 17310 西坑畬族鎮 8816 黃坦鎮 14003 珊溪鎮 26097 巨嶼鎮 12375 玉壺鎮 19934 樟臺鄉 9589 金爐鄉 2680 龍川鄉 9242 里陽鄉 3625 二源鄉 9384 黃寮鄉 1371 十源鄉 5890 石琿鄉 2760 下垟鄉 1275 嶺后鄉 1407 富岙鄉 4660 云湖鄉 2659 仰山鄉 2626 桂山鄉 3246 鑿口鄉 3619 金垟鄉 5141 雙桂鄉 5391 周山畬族鄉 3036 公陽鄉 4001 平和鄉 4350 周壤鄉 11849 上林鄉 2168 東溪鄉 6552 金星鄉 3906 朱雅鄉 347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文成縣轄8個鎮(其中1個民族鎮)、24個鄉、1個民族鄉,13個居委會、549個村委會,總人口371 56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 024人。
2002年,文成縣轄8個鎮、24個鄉、1個民族鄉。全縣年末總戶數121542戶,總人口3680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713人,占7.3%。
2003年,全縣年末總戶數116447戶,總人口36357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311人,占7.8%。全縣共有21個鄉鎮進行了行政村規模調整,由原358個行政村調整為259個行政村,減少了99個行政村。9月份召開全縣行政村規模調整動員會,全面鋪開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到12月底,有14個鄉鎮的行政村規模調整方案報縣政府批準實施,共有104個行政村涉及調整,調整面達51.23%;調減61個村,調減率為30.05%。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文成縣轄8個鎮(包括1個民族鎮)、25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大峃鎮、珊溪鎮、玉壺鎮、南田鎮、黃坦鎮、巨嶼鎮、百丈漈鎮、西坑畬族鎮;樟臺鄉、龍川鄉、二源鄉、周壤鄉、東溪鄉、十源鄉、黃寮鄉、石垟鄉、下垟鄉、嶺后鄉、富岙鄉、云湖鄉、仰山鄉、桂山鄉、峃口鄉、金垟鄉、雙桂鄉、公陽鄉、平和鄉、金爐鄉、里陽鄉、金星鄉、朱雅鄉、上林鄉、周山畬族鄉。
鄉鎮簡介
《行政區劃網站》說明:本頁“鄉鎮簡介”由根據《文成縣年鑒》(2003年版、2004年版)、《2002年行政區劃代碼》等資料匯總,有錯誤之處有待修訂。讀者可以結合本頁“行政區劃”部分內容;還可以參閱“文成縣政府網站”等其他網站或出版物。
大峃片區(大峃鎮、樟臺鄉、龍川鄉、金爐鄉、里陽鄉)
100 大峃鎮
是文成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偯娣e25.37平方千米。
2002年,總戶數13177戶,常住人口3.6754萬人,暫住人口2.1萬人。下轄28個行政村,12個居民區:徐嶺、苔湖、石墳垟、城西、上房、城東、棲云、周村、華僑新村、二新、縣前、城南12個居委會;吳垟、大會嶺腳、上徐、下徐、坪頭、黃嶺頭、苔湖、苔湖山、下沙垟、陳宅、橋頭井、上房、二新、縣前、林店尾、城南、周村、石墳垟、珊門、鳳垟、嶼根、呈樹、大發垟、周徐、坑口、垟井、黃降、山垟28個村委會。
2003年,轄28個行政村,12個居民區,總戶數13177戶,常住人口3.6754萬人,暫住人口2.1萬人。
200 樟臺鄉
地處縣城東郊,距離縣城3千米,東鄰峃口、南鄰金垟、西鄰大峃鎮、北鄰里陽鄉。
2002年,人口1.7萬人。轄樟嶺、泉臺、山坑、牛塘、下門、垟溪、大陸、石倉、東降、金龍、馬度、雙龍、毛山底、毛山外、桂山、東升、東處、橋坑、樟山、茶嶺、底馬、外馬22個村委會。
2003年,轄13個行政村,人口1.7萬人。
201 金爐鄉
位于縣城西南部,東鄰大峃鎮、金垟鄉,南接巨嶼鎮,西連黃坦鎮,北與龍川鄉毗連,距縣城10.3千米?偯娣e為14.4平方千米。
2002年,人口6337人。轄金山、陳莊、周垟、嵐巖、爐山底、下公垟、勝利、新垟、馬北、馬坪10個村委會。
2003年,金爐鄉原10個行政村調整為7個行政村。城中村由原馬坪、馬北、周垟等3個村組成;王家村由原下公垟、勝利等2個村組成;金山、爐山底、嵐巖、新垟、陳莊等5個村保持不變。
202 龍川鄉
地處縣城西北部,東連大峃鎮,南接金爐鄉,西與黃坦鎮接壤,北與百丈漈鎮毗鄰,距離縣城約3千米?偯娣e為33.5平方千米。
2002年,4570戶、15423人。轄村頭、中上、中下、下村、過山、花園、橫山、下田、季宅、山背、馬岙、馬垟、中堡、中二、岙頭、雙馬、石龍、動山、樟動、明星、烏田、茶寮、林坑、坪山、新嶺、貴坪、西岙27個村委會。
2003年,龍川鄉原27個行政村調整為18個行政村。季馬村由原季宅、馬岙等2個村組成;中村村由原中上、中下等2個村組成;中堡村由原中堡、中二、動山等3個村組成;建新村由原新嶺、西岙等2個村組成;龍馬村由原雙馬、石龍等2個村組成;樟坑村由原樟動、明星等2個村組成;中林村由原岙頭、林坑等2個村組成;村頭村由原村頭、山背等2個村組成;花園、橫山、下田、下村、馬垟、過山、貴坪、坪山、茶龍、烏田民族村等10個村暫時保持不變。調整后,轄18個行政村,225個村民小組,4577戶,15084人。
203 里陽鄉
位于縣城北部,距縣城22千米,總面積16.5平方千米。
2002年,轄孫岙、余山、川底、川外、江底、江外、垟底、垟外、西山等9個行政村,總戶數1532戶,總人口6128人。
2003年,里陽鄉原9個行政村調整為8個行政村。里川村由原川外、川底等2個村組成;孫岙、余山民族村、外垟底、外垟外、江底、江外、西山巖頭等7個村暫時保持不變?倯魯1542戶,總人口5839人。
珊溪片區(珊溪鎮、巨嶼鎮、仰山鄉、桂山鄉)
105 珊溪鎮
是文成縣的次中心鎮?偯娣e106平方千米。
2001年,轄富強新村居委會;街頭、街尾、翁山頭、下山、坦岐、?、下爿坦、山根、下山垟、新西坑、井頭、井市、新建、徐岙、吳新、和平、李夏、東山底、蔡宅、平坑、南陽、羅山、馱了、見坑、岙頭底、黃田、馱寨、桂嶺、馱坑、西山、西黃、朱川、均山、毛坑、嶺背、東坪、高山、松源、福首源、大秧地、垟尾山、彭山、卓山、馱壟、巖塔頭、項坑、松根、富強48個村委會。(根據2002年《行政區劃代碼》)
2002年10月,將原岙頭底、見坑、馱坑、馱寨、黃田等5個行政村合并為五新村。年底,珊溪鎮轄44個行政村(居),總人口4.1萬。
2003年,珊溪鎮原47個行政村調整為36個行政村。五新村由原岙頭底、見坑、馱坑、馱寨、黃田等5個村組成;南陽村由原南陽、桂嶺等2個村組成;新紅村由原垟尾山、翁山頭等2個村組成;環秀村由原井頭、和平等2個村組成;君陽村由原馱秧地、均山等2個村組成;新湖村由原彭山、巖塔頭、馱壟等3個村組成;聯新村由原蔡宅、東山等2個村組成;街尾、街頭、下山垟、新西坑、山根、下片坦、?、下山、坦岐、馱了、羅山、西黃、西山、朱川、松源、毛坑、東坪、福首源、嶺背、高山、井市、新建、平坑、吳新、李夏、徐岙、卓山、項坑、松根等29個村暫時保持不變?側丝4.1萬。
106 巨嶼鎮
地處飛云江上游,距離縣城21千米。全鎮總面積56平方千米。
1992年5月由原孔龍、花前、東洋、黃龍4鄉合并建置巨嶼鎮。
2002年,下設4個辦事處,轄稠泛、垟尾、正灣、石坦頭、龍前、嶺邊、孔徐、金面盂、石光山、方前、刺瓜巖、巖步前、張山、潘山、徐龍、花竹嶺、牛馱坪、穹口、項坑邊、龍河、孔山、前山、柳一山、垟地邊、葛岙底、垟西坑、東坑頭、雙鳳、新光、新東、潘岙、雙尖、赤砂33個行政村,共有159個村民小組。至2002年底,全鎮總戶數5750戶,總人口21585人。
2003年,巨嶼鎮原33個行政村調整為23個行政村。黎明村由原柳一山、龍河等2個村組成;葛洋村由原葛岙底、洋西坑等2個村組成;黃龍村由原新東、新光、雙鳳等3個村組成;正灣村由原正灣、石坦頭、嶺邊等3個村組成;三五新村由原石光山、孔徐、巖步前、刺瓜巖等4個村組成;張平村由原張山、牛馱坪等2個村組成;稠泛、洋尾、龍前、金面盂、方前、穹口、花竹嶺、潘岙、徐龍、潘山、垟地邊、項坑邊、孔山、前山、東坑頭、赤砂、雙尖等17個村暫時保持不變。調整后,全鎮下設4個辦事處,轄23個行政村、199個村民小組。至年底,全鎮總戶數7191戶,總人口20944人。
212 仰山鄉
地處文成縣西南山區,與泰順縣毗鄰。全鄉總面積11平方千米。
2002年,轄雅坪、塘山、北山、毛山、橫垟、松坑6個村委會,30個自然村,1390戶,4250人。
2003年,仰山鄉原6個行政村調整為4個行政村。雅坪村由原雅坪、北山等2個村組成;鰲洋村由原毛山、橫垟等2個村組成;壙山、松坑等2個村保持不變。30個自然村,1145戶,4345人。
213 桂山鄉
地處文成、平陽、蒼南、泰順4縣交界的偏遠地區,呈扁擔形延伸,距縣城63千米,平均海拔800多米?偯娣e27.5平方千米。
2002年,轄雙峰、水尾、分水、平溪、鳳獅、福全、吳地、桂庫、古伏垟9個村委會,5995人。
2003年,桂山鄉原9個行政村調整為7個行政村。三垟村由原雙峰、水尾等2個村組成;新興村由原古伏垟、吳地等2個村組成;分水、福全、鳳獅、桂庫、平溪等5個村保持不變。人口6153人。
峃口片區(峃口鄉、雙桂鄉、金垟鄉、平和鄉、周山畬族鄉、公陽鄉)
214 峃口鄉
位于文成東南部,距縣城大峃鎮10千米,東鄰瑞安市高樓鎮,南靠珊溪鎮,西倚大峃鎮,北接金垟鄉。全鄉總面積22平方千米。
2002年,轄新橋、馱墳、富竹灣、垟岙、魚局、新聯、龍車、柳山、峃口、馬宗、九山11個村委會,84個自然村,總人口為8100人。
2003年,轄11個行政村,84個自然村,總人口為8100人。
215 金垟鄉
位于飛云江中上游,全鄉總面積17平方千米。鄉政府駐李山村。
2002年,轄李山、橫培、谷山、金山坳頭、馱垟尾、良坑、渡瀆、溪口、小金山、趙龍墳10個村委會,總人口9553人。
2003年,金垟鄉原10個行政村調整為8個行政村。李山村由原李山、金山坳頭等2個村組成,村辦公點設在李山村;小龍村由原小金山、趙龍墳等2個村組成,村辦公點設在原趙龍墳村;溪口、良坑、谷山、橫培、渡瀆、馱垟尾等6個村保持不變。年底,全鄉轄8個行政村,總人口2355戶、9632人。
216 雙桂鄉
位于文成縣東南部,距縣城21千米,西南倚金垟鄉、巨嶼鎮,東靠周山鄉、公陽鄉,南接平陽縣懷溪、曉坑鄉,全鄉總面積為22平方千米。
2002年,轄旁岸、周山下、桂西、山下、西垟、寶澍、垟山、吊降、陳岙、城底、雙垟包、雙灣12個村委會。3324人。鄉人民政府駐旁岸村。
2003年,鄉政府駐地桂溪村。
217 周山畬族鄉
地處文成縣城東南面,總面積14平方千米。
2002年,轄養根、吳垟、官坑、周坑、際下、九條垟、包山底、周巖、水井頭、東山龍、上坑11個村委會?側丝5542人,其中畬族人口1793人。
2003年,周山畬族鄉原11個行政村調整為9個行政村。周垟民族村由原周坑(民族村)、九條垟(民族村)等2個村組成;雙新民族村由原東山龍、周巖(民族村)等2個村組成;吳垟、官坑、包山底、養根、際下民族村、水井頭、上坑民族村等7個村暫時保持不變。全鄉總人口5547人,其中畬族人口1820人。
218 公陽鄉
地處文成縣東南部,與平陽縣交界,東至平和鄉,南界平陽曉坑鄉,西鄰周山鄉,北連峃口鄉,境內四面環山,平均海拔537.5米,距縣城21千米?偯娣e18.2平方千米。
2002年,轄公陽、白石坑、毛園、巖下山、朱山垟、沙了、朱山坑、水碓宅、垟灣、鹿堡、上岳、金嶺、馱尖13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1907戶、7136人。
2003年,公陽鄉原13個行政村調整為7個行政村。公陽村由原公陽、沙了、垟灣等3個村組成;上岳頭村由原上岳頭、桂山坑等2個村組成;水碓宅村由原水碓宅、朱山垟等2個村組成;白石坑村由原白石坑、毛園、巖下山等3個村組成;馱尖民族村、金嶺、鹿堡等3個村保持不變。調整后最小的村人口為318人(是駝尖少數民族村),最大村是1798人(公陽村)。年底,轄7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7117人。
219 平和鄉
位于文成縣東南部,東臨瑞安市營前鄉、南接平陽縣龍尾鄉、西靠公陽鄉、北連峃口鄉,鄉政府駐下河村,距縣城22千米。全鄉總面積22平方千米。
2002年,轄下河、園口、東方、田東、雪山、郭山、廿五坑、下灣、新田、戰勝、上灣、梅垟下、下沙園13個村委會,48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2423戶、8655人。
2003年,平和鄉原13個行政村調整為10個行政村。平和村由原下河、戰勝等2個村組成;雙塆村由原上塆、下塆等2個村組成;廿五坑村由原廿五坑、雪山等2個村組成;田東、郭山、新田、東方、梅垟下、大垟口、下沙園等7個村暫時保持不變。
玉壺片區(玉壺鎮、周壤鄉、東溪鄉、上林鄉、金星鄉、朱雅鄉)
107 玉壺鎮
1992年5月撤區擴鎮并鄉,由原玉壺鎮、東背鄉、李林鄉組成,行政區域面積73平方千米,下設玉壺、東背、李林3個辦事處。
2002年,轄上村、中村、底村、外村、茶垟坑、五一、五四、垟頭、五嶺、楓樹龍、后山、龍背、雙巖、坪巖、樟坑、天坪、趙基、長豐、張山壟、東樟、全埠、光明、金巖、林龍、葉坪、高坪、涼際27個村委會。人口16910人。
2003年,總人口1.7萬。
220 周壤鄉
位于文成縣東北方,東連上林鄉,南接樟臺鄉,西鄰里陽鄉、金朱林場,北抵玉壺鎮,距縣城9千米?偯娣e32.5平方千米。
2002年,轄周墩、周龍、大林山、大坑、半嶺、湖岙、中南、蘇嶺、底南、外南、聯豐、上龍、岙底、路山、項山、巖井、南坑、新嶺頭、諸葛嶺、麻山20個村委會。常住人口17000人。
2003年,周壤鄉原20個行政村調整為16個行政村。嶺南村由原蘇嶺、底南等2個村組成;新南村由原新嶺頭、南坑、巖井等3個村組成;嶺岙村由原半嶺、湖岙等2個村組成;聯豐、項山、麻山、諸葛嶺、路山、岙底、上龍、周墩、大坑、林山、中南、外南、周龍等13個村暫時保持不變。常住人口17000多人。
221 上林鄉
地處瑞安、文成交界處,東南與瑞安市東巖鄉接壤,西與周壤相接,北與玉壺相鄰,離縣城26千米?偯娣e13.7平方千米。
2002年,轄聯民、木灣、新林、青坑、林巖、周山垟6個村委會。年末全鄉總人口3601人,860戶。
2003年,轄木灣、聯民、新林、林巖、青坑、周山洋6個行政村?側丝3601人,865戶。
222 東溪鄉
位于文成縣的東北部,鄉人民政府駐地碧溪村。東接朱雅鄉,南臨玉壺鎮,西與二源鄉為鄰,北倚金星鄉,距文成縣城28千米?偯娣e28平方千米。
2002年,轄碧溪、仟巖、朱嶺、雙林、碧坑、呂一、裕民、元山、九龍、南山、岱民、大南垟、黃河、南茶、外林、茗垟、坳頭、東巖18個村委會。9203人。
2003年,
223 金星鄉
地處文成北部,全鄉總面積24平方千米。
2002年,轄金壟、角山、桃坑、淺坪、蔡坑、金村、下壟、竹坪、洪地、龍門、朱嶺、八格12個村委會?側丝5468人。
2003年,金星鄉原12個行政村調整為7個行政村。金星村由原金壟、金村、下壟、淺垟、龍門等5個村組成,村委會駐原金壟村,20個村民小組,478戶、1862人;朱坪村由原朱林、竹坪等2個村組成,村委會駐原竹坪村,10個村民小組,228戶、1083人;角山、挑坑、蔡坑、洪地民族村、八格等5個村保持不變。轄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地金星村。
224 朱雅鄉
位于文成縣東北角,距離縣城45千米,東鄰玉壺鎮,南連東溪鄉,西鄰金朱林場,北接青田縣雙垟、湯垟2鄉,全鄉平均海拔720米?偯娣e32平方千米。
原轄雅龍、上朱寮、朱寮、湯垟、吳坑、外朱寮、楓南、坳卡、茶際9個村委會。2002年4月,朱雅鄉原9個行政村撤并為5個行政村,即茶際村、雅寮村并為雅寮村;上朱寮村、外朱寮村、朱寮村并為朱寮村;坳卡村、楓南村并為坳坪村;保留湯垟村、吳坑村。年底,全鄉轄5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倯魯955戶,戶籍人口4521人。
2003年,轄5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共1002戶,4573人。
南田片區(南田鎮、百丈漈鎮、二源鄉、十源鄉、黃寮鄉)
101 百丈漈鎮
建于1992年。面積為44.5平方千米,下轄三個片區(即篁莊片、石莊片、黃嶺片)。
2002年,轄篁莊、長降、西里、西段、鎮頭、底大會、外大會、上石莊、下石莊、洞墳、外垟、長壟、呈田、新亭、碎壟、垅山、珠嶺、蓮塘18個村委會。年底,全鎮總人口11611人。
2003年,百丈漈鎮原18個行政村調整為13個行政村。新亭村由原新亭、呈田等2個村組成;長塘村由原蓮塘、長降等2個村組成;富洋村由原碎壟、壟山、珠嶺等3個村組成;同垟村由原洞墳、外垟等2個村組成;篁莊、西里、西段、鎮頭、底大會、外大會、下石莊、上石莊、長壟民族村等9個村暫時保持不變。年底,全鎮總人口11441人。
102 南田鎮
位于文成縣西北部。全鎮總面積99平方千米。
2002年,轄南田、謝塘岸、坑邊垟、源頭、新宅、店嶺、竹園底、橫山底、張坳、三灘、寨壟、三源、新星、西壟、隔水、過垟丘、小坑邊、高村、雪山頭、龍二、橋頭、梁岙、葉山頭、西陵、水垟、馱湖、梅樹、武陽、言山、馬上、岳嶺后、甲邊、龍上、垟下34個村委會。全鎮6907戶,總人口22236人,其中農業人口21164人。
2003年,南田鎮原34個行政村村調整為26個行政村。三源村由原三源、小坑邊等2個村組成;五源村由原隔水、過垟坵、西壟等3個村組成;三甲村由原雪山頭、甲邊等2個村組成;新岳村由原店嶺、源頭、竹園底等3個村組成;龍岙村由原龍二、梁岙等2個村組成;龍上村由原龍上、橋頭等2個村組成;南田、坑邊垟、謝塘岸、新宅、張坳、橫山、西陵、水垟、葉山頭、馱湖、梅樹、馬上、武陽、言山、岳嶺后、垟下、新星、高村民族村、寨壟、三灘等20個村暫時保持不變。
204 二源鄉
位于文成縣北部,東鄰玉壺鎮,南接百丈漈鎮,西倚南田鎮,北靠十源鄉,距縣城25千米。全鄉總面積45平方千米。
2002年,轄宮前、山頭、湖底、馱田、初陽、四格、巖背、上塘、延坑下、半山、溫樹根、淡陽、垟灣底、朱山、嶺頭、龍下壟、莊后、陳村、坑底、東坑、程嶺、鐘垟、陳鐘23個村委會。人口1.2萬。
2003年,二源鄉原23個行政村調整為17個行政村。二源村由原宮前、初陽、上壙、巖背等4個村組成;淡陽村由原淡陽、垟塆底、龍下壟等3個村組成;榅樹根村由原榅樹根、半山等2個村組成;四格、朱山、莊后、嶺頭、陳村、坑底、陳鐘民族村、鐘垟、東坑、湖底、馱田、廷坑下、山頭等14個村暫時保持不變。年底,全鄉轄17個行政村,人口1.2萬。
205 黃寮鄉
黃寮鄉地處文成縣西北部,與青田、景寧為鄰,全鄉總面積33平方千米。鄉政府駐地黃山村距縣城53千米。
2002年,轄黃山、黃曲寮、黃坪坑、富頭4個村委會,19個自然村,共有人口1800多人。
2003年,轄4個行政村,19個自然村,共有人口1844人。
206 十源鄉
地處文成縣西北部,東連金星、東溪兩鄉,南接二源,西鄰南田鎮,北界青田縣,距縣城36千米,平均海拔750米,總面積32平方千米。
2002年,轄東步、高二、呈段、高殿、李垟灣、下堡、馱尖、馱房、底新屋、坳坪、高民、鄭岙、貴岙、新富、齋壟15個村委會,97個自然村,1768戶,總人口7924人。
2003年,十源鄉原15個行政村調整為8個行政村。十源村由原東步、底新屋、馱房、馱垟等4個村組成;利民村由原貴岙、齋壟等2個村組成;光明村由原坳坪、下堡等2個村組成;高新村由原高展、葉山、李垟塆等3個村組成;新富、鄭岙、呈段、高民等4個村保持不變。年底,全鄉轄8個行政村,97個自然村,1910戶,總人口7956人。
黃坦片區(黃坦鎮、富岙鄉、云湖鄉)
104 黃坦鎮
位于文成縣城西方向,距縣城10千米。全鎮總面積75.8平方千米。
2002年,轄新樓、前巷、后巷、高峰下、南山坑、陳盤嶺、山后、占里、馱岙、嚴本、缸窯、濟下、沙垟、石后、邢宅、王宅、共宅、新龍、周岙、依仁、高前、后垟、黃垟、嚴垟、陳垟、山背垟、旺山、葉田下、石井、林山、稽垟、城垟、底莊、包埠、徐山、塘底垟36個村委會,總人口22092人。
2003年,全鎮共7145戶、21869人。
210 富岙鄉
地處文成西南端,距縣城27千米,總面積20.5平方千米。
2002年,轄富岙橋、石竹寮、蓋后、東溪、吳岙、雙坑、吳山、馱丘邊、上保垟、蓮頭、紅星、周岙底、培頭13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1998戶、7291人,有4個少數民族村,畬族人口1874人。
2003年,轄13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總戶數1932戶,總人口7380人,其中畬族人口1874人。
211 云湖鄉
地處文成縣的西南山區,距縣城45千米。全鄉總面積104平方千米。
2002年,轄支山、石嶺、取垟、千秋門、葉山、馱加、杜山、高西、包山垟、吳頭壟、塘壟、西北山、上坪、上金14個村委會,108個自然村,總戶數1454戶,5120人。
2003年,云湖鄉原14個行政村調整為13個行政村。龍湖村由原支山、吳頭壟等2個村組成;包山垟、壙壟民族村、西北山、上金、上坪、高西、石嶺、馱加、千秋門、取垟、葉山、杜山等12個村暫時保持不變。年底,全鄉轄13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總戶數1495戶,5123人。
西坑片區(西坑畬族鎮、石垟鄉、下垟鄉、嶺后鄉)
103 西坑畬族鎮
成立于1992年6月,位于文成縣西北部,距縣城32千米,全鎮總面積48.29平方千米,海拔在350~650米之間。
2002年,轄西坑、塘垟、田寮、梧溪、孫山、溪后、葛繩灣、三星、五星、龍丘降、旁邊垟、赤水垟、讓川、敖里、雙田、江山、雙山、前垟、南坑垟、黃坑20個村委會,116個自然村,共有人口12189人,其中有8個畬族村,畬族人口2680人。
2003年,西坑畬族鎮原20個行政村調整為11個行政村。西坑民族村由原西坑、龍丘降(民族村)、溪后(民族村)、孫山(民族村)、葛繩灣等5個村和原三星村的崗背自然村組成;葉岸村由原葉岸、赤水垟等2個村組成;塘垟村由原塘垟、黃坑、田寮等3個村組成;南坑垟村由原南坑垟村和原前垟民族村的前垟、麥壟等2個自然村組成;旁邊垟民族村由原旁邊垟民族村和原三星村的垟源頭、火棍壟、山頭等3個自然村組成;雙前民族村由原雙山民族村和原前垟民族村的上堂自然村組成;梧溪、讓川、敖里、雙田、江山民族村等5個村保持不變。年底,轄11個行政村,116個自然村,總人口12189人,其中畬族人口2680人。
207 石垟鄉
位于文成縣西北部,東臨西坑鎮,東南連嶺后鄉,南界葉勝林場、泰順縣黃橋鄉,西南鄰景寧東坑鎮,北界南田鎮,距縣城45千米。全鄉總面積46.8平方千米。
2002年,全鄉總人口4200人,轄7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2002年《行政區劃代碼》為:轄上垟、吳坳、楓龍、石門、坑下、崗山、東山、上斜8個村委會。)
2003年,石垟鄉原7個行政村村調整為6個行政村。中垟村由原坑下、東山等2個村組成;上垟、吳坳、石門、豐龍、崗山等5個村暫時保持不變。年底轄6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總人口2860人。
208 下垟鄉
地處文成縣的西部山區,東連石垟森林公園,南接景寧畬族自治縣東坑鎮,西北與景寧畬族自治縣梅歧鄉相妣鄰。全鄉面積22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地下垟行政村海拔840米,11個自然村,1651人。
2002年,轄下垟、都鋪、桂竹、半坑4個村委會,11個自然村,1651人。
2003年,轄下垟、都鋪、半坑、桂竹4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總人口1663人。
209 嶺后鄉
地處文成縣西部,位于泰順、景寧兩縣交界處,距縣城56千米。全鄉總面積2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550米。
2002年,轄嶺后、光垟、爛井湖、楊山底、三合、蒼降、下莊7個村委會,39個自然村,總人口2132人。
2003年,嶺后鄉原7個行政村調整為5個行政村。嶺垟村由原嶺后、楊山底等2個村組成;富垟村由原光垟、爛井湖等2個村組成;三合、下莊、蒼降等3個村保持不變。年底,全鄉轄5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總人口2780人
文成縣與以下地名面積相近: